宿營建議白皮書&宿營願景工作坊2.0
宿營願景工作坊2.0在上週四晚上落幕了。非常感謝共同參與的所有大一同學!經過一個禮拜的努力,大家上週討論的內容已整理完畢並供各位之後參考與使用。這篇文章整理自工作坊2.0的紀錄,提供各位一個速成的懶人包,以便快速掌握討論的內容。
  1. ㄎㄧㄤ~High~玩~:辦活動應該要能玩得開心,並讓大家在活動中有狂歡的感受。
  1. 人際與社交:整體來說宿營仍能希望保留社交、認識人以及讓新生融入系上的功能。讓新生熟悉系上同學,減少徬徨。
  1. 大學生ABC很多同學都特別在意,剛離開高中校門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需要知道許多在未來四年生活的「眉眉角角」。從怎麼選課不會暴斃到該怎麼從鄰近社區裡打點自己的三餐。此外,新生離開溫暖的家來到陌生的西子灣,該如何與辛酸苦悶共處?也有待學長姊的分享。
  1. 社會系:許多討論集中在社會系,故獨列一項。許多同學認為宿營應該可以加入社會系的日常,並從活動中讓新生認識社會系。
  1. 活動方向類:提到可以加入跟以往不一樣的活動內容,不要一直辦重複性質(或著性質類似)的活動。此外也討論到能在設計活動時加入一些社會議題,或者設計一些有意義的活動。這些是較為大方向上的活動構想。比較具體的建議如:設計競賽類的活動並加入球賽(這些可以凝聚團隊精神)。
  1. 地點與成本考量:大部分認為在高雄市以內辦,一來可以免去舟車勞頓、二來比較省錢、三來可以利用環境優勢(捷運),設計出讓新生認識高雄的活動(像是搭捷運遊高雄,並由在這裡待超過一年的學長姐帶景點)
  1. 遺珠:
  1. 活動內容應該要考量到僑生。
  1. 籌備活動期間,要對幹部進行培力。
上述幾點是討論後期待能在宿營中出現的內容。除了期待下面也列舉部分在討論中有提及的建議:
  1. 費用不要太貴:到外縣市玩很花錢,尤其花了很多錢住宿品質也沒有比較好
  1. 認識但不熟:有認識人,但大部分是認識系上學長姊,同屆間是靠之後的課程分組才熟起來;此外跟外系沒有特別變熟,在路上遇到甚至會尷尬
  1. 行程塞滿滿:行程太趕了、沒有時間休息又要產出小隊劇。累!累!累!累!累!
  1. 不舒服:活動強制一男配一女來接觸式互動,或者在內容裡面加入黃色笑話。
  1. 合辦辦不辦:合辦可以獲得更多人力物力但是相對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更多,而且問題更多,跟前述整理的期望相違背。詳細請參考宿營願景工作坊2.0紀錄p.4,5,13頁,強烈建議看完。
  1. 需要以系上為核心即使要合辦,也需要考量到社會系在營隊中的位置。不能變成是在幫別的系辦迎新、認識異性
  1. 有些惡搞過度的懲罰可以不要。

建議

第一、活動地點

首先活動地點應盡可能選擇較近的地方(如學校),最遠則不應超出高雄。跑太遠一方面會增加交通上花費的時間與成本(遊覽車),而在外地住宿費用並不便宜,同時也會增加宿營的收費。選擇在高雄辦可以利用高雄的環境優勢(有捷運)來安排活動,同時也可以讓新生熟悉未來該如何在高雄生活。如果地點選擇在校內大家可以在宿舍就寢,同時省去額外支付住宿的開銷;此外在校園裡辦活動,能依照校園的環境設計活動,讓新生能一邊玩一邊熟悉校園。簡言之在熟悉的場地辦活動能因地制宜,除了籌備上較不費力(還有省錢)之外,也能透過活動設計讓新生們更快融入在地、進入大學生活的節奏

第二,設計更好的活動內容

目前常遭批評的有:宿營中許多讓人不舒服的橋段(強制安排男女互動,或是在活動中穿插黃色笑話等),以及太過密集的行程讓參與者沒時間休息,卻又得在休息的時間裡準備成果發表。營隊中懲罰的橋段有些太過想要惡整工人,使用過於噁心的手法也省略(尤其這些惡搞其實很難讓參與者嗨)。除了對於過往活動的批評,這次討論也提出很多有趣的建議。除了以往辦活動中許多經常被討論的除了認識環境(這個環境包含中山大學和高雄)之外,許多同學也指出宿營應該要能讓新生認識大學生活。怎麼排出一份適當的課表,該去哪裡找宿服中心等等看似簡單的技能,其實也能透過在營隊中安排活動讓新生學習。或者在籌備時考量社會系的特色(或者以新聞議題為材料設計活動),新生除了能在團隊合作中凝聚向心力,也能在活動之後能有更多討論與思考的空間。

第三,該不該合辦呢?

合辦可以獲得更多的錢、人,但也同時意謂著更大規模的活動消耗的人力物力也會更多。此外合辦不可避免地一定會有所磨和,除了兩系間的價值觀之外,要如何在合辦中分配兩系的權力,安排活動規劃時社會系又該如何因應人數差異懸殊下的權力不對等,同樣也是合辦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很多我們期待能透過宿營讓新生融入系上的期待,在以合辦為前提的宿營想像下或許更難以被落實,或者會需要更多的討論與時間(除了要在自己系上討論之外,也要跟合作的對方系討論)。

小結

社會系該如何辦出宿營?是工作坊討論的一個核心。圍繞這個問題衍生出許許多多可以持續發展下去的論題。如宿營能不能加入社會學想像?宿營能不能同時讓新生認識校園環境以便更快融入大學生活?而合辦在對宿營(乃至社會系來說)的利弊可能為何?這些討論超出以往「要辦或不辦」的二元對立,讓針對宿營的想法不再停留於以往。更能深刻地討論出宿營與新生、工作人員間複雜的關係。

承擔

這些討論十分寶貴。如何克服現形體制不良而導致系上同學間虛耗的困境,更該思考系學會乃至整個社會系該如何與每一屆的籌備者共同面對這一屆又一屆的難題。臺灣的教育體制並未設計學術訓練的銜接課程,而社會科學的訓練更沒有直接對應到特定的職場工作。一屆一屆的新生在困惑中分發來此、在迷網中選課修業、在焦慮中投入職場。每一屆背負宿營習俗的大一新生在嚴苛的環境下,期待著宿營能為彼此帶來溫暖,卻永遠無法解決問題。在徬徨中塑造著社會系很邊緣的劇碼,再次成為其他係籌備活動的聯誼對象與廉價工人。而一個名為「社會學想像」的幽靈籠罩在社科院上空揮之不去。隨著康樂活動年覆一年地舉辦,每一屆都被召喚出來而又無法被人們理解,一再成為空泛而無用的批判用詞。
該如何從中學教育的荼毒中讓新進成員儘速接軌?又該如何將康樂活動與學科訓練合成社會系的活動,真正將社會學的左腕、社會學的右腕、社會學的左足、社會學的右足統統湊齊,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社會學之眼,培訓每一位社會人。讓大家能在營隊期間真正建立革命情感、促進系上凝聚力、增進團體認同,並及早在新生階段認識學術訓練的困難與職場就業的險惡,提早人生規劃以適應台灣的職場(或學術場合)是為本次宿營工作坊之一大願景

附件、宿營願景工作坊2.0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