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04.15【民主深化在臺灣系列講座&研討會】第三場〈舊瓶新酒?公民參與與行政體系的革新〉
時間:2017年4月15日
14:00~16:00
地點:臺灣人權促進會「南方講堂」高雄左營區至聖路312號7樓之2(龍揚庭大樓C棟)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主持人:曾旭正(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分享者:羅佩琪(公部門工作者)、王寶萱(臺北市政府市長室機要)、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蔡明翰(台
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籌備委員)
直播人員:曾苡馨
文播人員:
張仁瑋、李樹
系列演講資訊請關注→【
粉絲頁請點我
】
直播網址
→【
實況直播請點我
】
文播記錄
開場
與自我介紹
開場:曾旭正
各位朋友大家午安,來到這個夏天的高雄,高雄好像永遠只有夏天。我們今天是系列講座第三場:
〈舊瓶新酒?公民參與與行政體系的革新〉
我們今天邀請到的幾位講者都有在行政部門的經驗,不管是地方還是中央,其實這也是很不錯的組合啦,按照往例我們先讓今天的參與者來自我介紹來自什麼地方,對等一下的對談比較有幫助。
感謝各位很簡單的讓大家互相認識,場地感謝台權會與地球公民協會
幫忙做聯繫
,那我們就開始了。
開場:曾旭正
這些講者都有涉入社會運動,而也都在公部門工作過:因此我們這一場特別要來談說,因為大家都有社會運動的經驗,都有些理想,也都有公
部門
服務的經驗,因此這樣經驗的交集會讓他們在參與有什麼想法。從不我們這一場的四位基本上就只是當做一個引言,讓這些經驗能有一些對話。
第一輪分享
蔡
明翰
明翰簡報(資料夾,含pdf及pptx格式):
https://goo.gl/ghP04V
謝謝主持人的介紹,
今天講
的
是小小公務員的角色,那就不是以什麼首長機要或者是民間團體或社運人士或政治人物的角色,是小小公務員的角色來看公民參與這件事情。我自己是曾經在某個小小公務機關服務一年,又到另外一個公務機關服務三年,後來又在另一個公務機關服務三年,最近半年
在協助
公務革新力量聯盟
成立的事情
。
我個人想像的,可能如何來推動公民參與
有三個部份
第二部分,現況,一個政策產生形成的過程裡面,有能力做決定的是決策小圈圈
,以及他們的更上級
,不管是地方還是中央都會有這個現象。
這樣的事情會使政策形成的品質很糟糕。因為這個上層決定的小圈圈要決定要怎麼做,會與第一線的公務人員有些不一樣,這就會造成一些衝突。
那跟即使公部門要做評估,到最後那些先前的研究都會不見,有能力決定的都是小圈圈或更上級的單位。
有人一看到就笑了,在這個爛政策漩渦,公務員都會希望自己不要掉進這個業務。今天政策掉進這個旋渦都可能從任何一段進來
。如果公務員因為某些原因而要倉促實施,如法令規定一定要再什麼時候實行,;不見得會是因為公
部
門惡意的實施。那這樣實施的時候,會讓民眾趕到不滿
意
,會覺得再政策實施之前每有考量道
利
害相關的民眾
公務員即使做出評估,這些成果到最後也可能都會不見。
有能力決定的都是小圈圈或更上級的單位。在這個政策制定的爛漩渦裡面,公務員都會希望自己不要掉進這個業務。一旦有政策從各個角度捲入這個漩渦中,就會促使爛政策的出現。如一個法令或者規定的出現,規範公部門要在什麼時限內完成,公務員就會因此要倉促地實行,這不見得是公部門惡意為之。而當公部門真捲入漩渦中倉促地制定政策之後,民眾就會覺得這些政策在實施之前都沒有考量到利害相關的民眾。
如果
每一輪的政策都只是在
平息
前一波的輿情,這樣的政策品質可想而知
(得糟糕)。
這樣的政策方向都不知道是什麼
,
可能做了很多
事情
,但
加總起來是
零
,長期看下來就會覺得公布門的政策前後矛盾。這些新的工具、新的平台或者新的公民參與,對公務員來說往往就是要(外於舊有公務體系的那一套之外)多做一套;民眾會無法理解公務員怎麼可以這樣處理事情,但很可能到了決策時,民眾的意見跟公務人員的意見到了最後都還是要經過這個有權利執行的小圈圈來通過。
這跟處理跟原有流程脫鉤的,實際上了解事實、分析爭議、思考方案可以花的時間就很少。
那公務員疲於處理這些瑣事的時候,
就
沒辦法深入了解議題、也沒辦法溝通。第一線執行的公務員比起來沒有時間可以思考,所以稍微有一點現行分工架構的問題。
第一線執行的公務員疲於處理這些瑣事的時候,
就
沒辦法深入了解議題、也沒辦法溝通。
每一個公務員有它自己一大堆的事情要處理,當今天一個緊急的事情要處理的時候,上面的主管機關就會把事情切得很零碎,讓每一個部門去處理它要負責的一小小片;而在安排一個人來去把這些事情統整起來,不管新的工具或者參與方式怎麼改,都不會超出現在的架構。
在這些層級中,原有的意見意內容就會變質。因為他不可能去做根本架構上的改變,所以看起來就只會是某些數字改動而已。新的公民參與或者新的平台,會變成是某些部門的業務,而成果則是這些部門的承辦人個別寫出來,然後再一個一個加起來。
這些KPI對基層的公務人員來說,上面都會有很多
單位分別
要求要做到最好。
公務機關的內容符合公務機關需要,但可能不是這件事情的充足理由。這些長官之所以可以做決定,就是因為這些人有權力。所以今天當公務員寫得很清楚很有邏輯,那這些有權力定奪的長官就會好像權力被削弱。有些長官會覺得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它想要的。而當長官今天很忙長官可能不會想到理由去做,而在書面上看到的理由就會是公務員去寫出來的。而這些長官又不大喜歡講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理由,就變成基層公務員要去揣摩上意,但這其實有點違背文官的職責。公務人員其實有職業上的保障,可以不用擔心失業而可以講真話,但實際上基層的公務人員還是很少違背上意。
可能的推動步驟是承接上面想出來的。在民眾和民選首長之間還有公務員。今天民眾的意見陳述如果只是對民選首長,就會陷入前面的政策制定的漩渦。而公務員自己要有充足的時間做溝通,不要花很多時間做冗事,公務員浪費很多時間在做這種其他公務員在做的冗事。當今天又想到什麼作法想要權力推動的話,對這些公務員來說又會是很多的冗事。
明明公務員可能看到執行發生的問題,但是老闆不知道,需要公務員出來講。公務員需要自己出來溝通,但是長官直接灑一堆東西丟給所有單位問有沒有意見,可是那些是別的單位的東西。公務員花時間在回應其他公務員造就的
冗
事。想到一個作法要全面推動的話,所以說會建議一個新方法,是臺北市都市計畫,
不要等到計畫發生才找居民,先找兩個點讓居民講願景。而不是想到一個不錯的方法就全台北都去推。
如果每次傳下來都只有七成的準確率,傳到第二層就剩49%,那這樣層層傳下來可能完成率就會不到三成。能不能進行一個有效的溝通。團隊的溝通方式如果使用較高成本的方式,卻拿去處理無意義的事情上,就不是一個比較好的作法。
推動的挑戰:
國旅卡的政治應該要先暫停。交通部或國發會那時還沒有先跟提案人聯繫,沒有說既定方案或什麼原因所以不行,結果行政院就做出自己的方案出來了。那公務員就會覺得,哇,連厲害關係人都不用管了。這樣的感覺其實不是很好。那當這些公務人員的同仁想要回應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會覺得自己沒有權力去回應。
如果在推動找一些議題嘗試的時候,長官覺得是亮點、這可能會引入太多政治因素,這可能一方面讓聲音出不來,令一方面又讓權
力
回到政治人物手上。
Please turn on JavaScript to use Paper in all of its awesomeness. ^_^
文播記錄
開場與自我介紹
第一輪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