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街道未來,公民決定 第一階段培力:理論與實作| Day2

時間:2016/10/24,25,29,30 0930-1700
地點:台南市社區大學圖書室(googlemap 請按我)
講師:呂家華、萬毓澤、連振佑
助教:許恩恩

06[實作]呂家華|回顧昨天的課程內容並說明今天的規劃0930-1000


大家早,昨天我們的紀錄是權限開放的,不是有網址就可以看,要加入Email才可以看,如果你無法看的話要記得跟我們講,因為有看到權限請求但不知道是誰,這部份先跟大家說。

今天課程早上主要是萬毓澤講參與式預算,也是台灣最早寫參與式預算的人,也在各地推動參與式預算,也在推動濱線廊道,其實就是哈瑪星、鹽埕地區,但還在進行中,大家可以多問他問題。下午連振佑講什麼是社區,他有很多在做社區營造的經驗,他的經驗有些是在農村、鄉村,以及都會區,他的分析架構我覺得很適合各位去反思路線和操作問題。連振佑跟萬毓澤在這一塊,我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我相信大家待會從他們的分享也可以獲得許多。

現場有朋友昨天還沒有機會來的,我簡單回顧一下,也跟從頭到尾待的朋友說個抱歉,我會一直補充。這個培訓計畫之後會有實作演練,昨天有人反應不知道還有實作演練,這個不好意思,但培訓完之後很靠主持練習和練兵,只有上課沒有實作機會,會有點可惜,當然各位可以考量自己的時間,或者像昨天聽到歸仁可以回去做試驗,但期待大家還是可以摳在一起、聚在一起討論,無論能否下去主持,都可以一起在主持前思考,很多訓練都不是在會議當場,還有主持前的思考、大的社區背景脈絡的反思,還有下一步要做什麼,如果各位可以形成一個社群去做這件事、甚至成為專業團隊,那會很好。

昨天的整理,文資接下來會試的的四棟歷史建物,會讓在地民眾從街道會議,這階段是民間來做,接下來會進到參與式預算。再來是公民參與,無論社區或社會運動是不是只有誰說了算,還是可以一起溝通、討論再去面對市府,這是開場要跟大家講的。文資、環境走一步一定會遇到都市計畫和國土計畫,昨天建龍老師講的會扣起來。昨天還有介紹審議民主,他有很多概念、方法和主持技巧,但希望各位看到的不是特定模式方法,而是把審議民主導入某個場愈,是思考誰來做決定、討論前能否讓討論人看到不同觀點、看到觀點和資訊之後能否變得白話文「轉譯」散佈的比較簡單,才進到審議的多元模式,再來是到決策,是首長、政府機關、委員會還是民眾公投決定,這都要想清楚。

結束後建龍帶進來整理台南不同歷史時間點疊合的文史、古蹟,再談怎麼保存。他提到保存好像會直接想到文化局,但在台灣脈絡下,這些歷史遺跡的保存經常必須透過都市計畫的工具,例如建蔽率、容積率,以及提到他在西班牙2020計畫有上百場持續的論壇,且跳脫當下被政治人物限制。他也提到在台灣看到都是先獎勵後規範、國外是先規範後獎勵,以及我們不該在政府框架下做決定,在這個狀況下想公民參與都是希望到政策的前期,還沒決定要或不要,就先讓民眾進場。

另外還有一點要講,我們有這麼多審議民主工具,這些外掛工具跟既有的行政程序,有很多條文要我們辦公聽會、聽證會,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六、日還會談網路工具如何應用,也會再介紹幾組概念如Open Data還有政府在用的網路平台Join和vtaiwan。

最後是想給大家看這個圖,我們現在是第一階段陪力,這兩天是比較概念、理論,下週是技術,技術課的時候朋友可能會更多,接下來所謂街道會議,會希望大家一到五晚上可以聚會,各位如果去主持,不是當下主持工作,而是可以一起籌備,六日會開街道討論,這絕對不是一次性,可能要來來回回幾周,接下來才會進入參與式預算階段,也是科長民政局說確認國有財產署四棟公有地,公部門會先辦說明會,文化局會辦三場,分別在週末假日下午跟週間晚上,接著會有六場社區提案討論會,要拜託各位輪流主持,不要擔心只有我們幾個,六日還有一些朋友進場。整個討論到一月會做公開展覽,二二八連假會讓大家做投票。接下來街道會議操作細節會等10/30再來分工,討論可能進場的時間。

07[演講]萬毓澤|什麼是參與預算 1000-1200

大家好,因為時間很有限,就直接進入今天主題,我會分成理念面經驗面,理念面就談目前各縣市看起來很積極在推的參與式預算背後的概念和理念基礎,然後介紹國際上比較有名的案例,再來會談台灣幾個案例,包括我自己在高雄的案例,最後會談我對參與式預算的提醒跟反省

理念面:參與民主/審議民主

參與式預算背後的理念基礎可以用這張圖說明,背後兩個重要概念「參與」「審議」這兩個概念不一樣但有關係,大致上都是要反省整個代議民主體制遇到的限制和負面效果,例如我們選出來的代議士很少可以真正代表我們的聲音、能夠代表我們,四年投一次票就把權力讓度出去,這是代議制度從東方到西方都可以看到的事情。1980年代開始社會科學界、公民社會開始反省這個問題,提出「參與式民主」「審議式民主」等概念,參與式民主是只要你是一個地區的公民,你會受到這個地區影響,那你就有權參與整個決定的過程。代議底下有權力參與的是你選出來的進入國會你可能找你那區的立委或議員,所以這是參與補足代議。審議式民主是發現只有參與還不夠,因為參與可能是沒有品質的參與,可能是絡人到現場,你又威脅的也是參與,但那是沒有品質的參與,我們認為討論的參與、公共政策的參與,應該要有討論的過程,用審議來補強。是在有充分資訊的揭露之下,到現場一方面可以陳述自己的意見,同時創造機會讓他聽聽跟自己不同意見的人,在過程中用相對理性平和的方式做意見交換和溝通,若能達成共識就達成共識,就算不行也可以理解別人為什麼不同意見,這是公共討論的效果。用審議補足單純的投票,只有投票是不夠的,因為那背後可能有人情動員、或明或暗的威脅,所以需要公共審議。

審議一般來說學界會強調是三個目標,都是理想,很少在任何一個真實的審議場合看到這三個目標完整呈現,但這必須是操作審議時試圖做到的事情,第一個是參與審議的人應該要充分的知情,英文叫做Inform我們討論什麼主題、案子他應該有充分認識,理想審議要有事前準備,包括提供充分的資料,參與會議的人也要閱讀這些資料,當然這是理想狀況,很難百分之百做到。再來是必須要考慮到他人,你從自己利益出發但可以看到更高的東西,不是要你放棄自己的利益,但是放到更大的層次思考來提煉出公共性,例如多聽一點其他人的意見,可能是生活背景、職業、性別、年齡不同的人,都可能提出不同意見,要創造場合有機會讓大家知道別人怎麼想,也許就會慢慢思考如何把別人意見納入思考。第三者是最難做到的,希望準備會議和參與會議的人,在議程的設定上、討論過程中,除了考慮在場所有人及其所代表的社區之外,還能考量下一代,也就是這種審議是可能是具有很大爭議的,會影響下下一代,希望參與討論的人可以考慮如環境的風險等廣泛的視野。

這個圖借自法國一位朋友,左邊是傳統體的公民參與,有一批人叫做政治人物,透過民選上去,有一批示現有文官體制的事務官,他們彼此之間有互動,形成某種政策,接著就由上而下的跟公民宣傳他們要推的東西,講好聽是,講難聽是執行,透過邊邊佼佼的公民參與,例如公聽會,大家知道沒什麼用的東西,他是由上而下方便推動的。新型態納入審議的形式是本來政治人物和公務人員之外,一般公民要有影響決策的管道,除此之外,過去斷裂的、碎裂的公民,彼此之間也開始有連結,無論社區學校也好,開始有彼此討論的習慣,透過討論形成共識,再去跟當選的這些人互動,變成雙向的關係。

無論過去推動社造、現在推參與式預算,一般而言我們是相對樂觀的,假如我們是玩真的,應該盡量對一般公民進行培力,讓他們是有力量的,不總是期待別人幫我們決定的,覺得自己有權力就會去參與公共事務,這叫做培力。他會更容易回去強化參與機制,認為哪些參與機制不夠徹底,回去深化它,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過程,但前提是這要玩真的。

參與式預算

接下來進入參與式預算,首先給大家一個觀念,它不是一套單一的參與模式,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跟預算和公民參與有關的概念,沒有單一的SOP,這是世界銀行出的調查報告,給參與式預算很廣泛的定義,稱之為若定義,透過參與的過程進行公共資源的分配進行審議協商。只要資源配置過程納入公民審議就算,但這種定義一旦太寬鬆會不好用,什麼東西都變成參與式預算。一般來說目前學界接受的是這個研究團隊的五項判準,第一個是處理財政和預算問題,實際的資源分配,而非前端去針對很抽象的概念進行公民討論,例如今天辦理很多公民會議討論死刑存廢、代理孕母是否合法、娼妓是否合法,這些問題雖然最終很可能跟預算資源有關,但大的抽象討論不算參與式預算,但這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再來是必須要觸碰到行政權,例如某個行政區、村里、都市、州,因為參與式預算一開始會出現就是挑戰現有行政權的運作方式,現有運作無法照顧到一般人的想法,才發展出參與式預算,什麼東西無關?例如你住的大樓社區討論自己交的基金怎麼用,這就跟行政權無關,同樣的這不代表它沒有價值。第三個是它必須是重複的過程,可能每半年、每一年辦一次,因為這種制度需要時間累積經驗,且很難放諸四海皆準,我們經常在在地套用時會有問題,所以必須找到制度上的調整,這東西不容易做,包括台灣也是各地皆有其脈絡,如果這三年中間不推,第四年幼突然推了,那就很難累積應見。最後是在做出決定之前要有充分的公共討論,假設今天是玩ivoting,如果前面沒有討論,那也不算,因為沒有涉及夠好的公共討論,假設案子是經過更廣泛動員和討論,那就算,只有單純ivoting本身就不算。最後是對結果能夠負責,權責要講清楚,假設政府執行就要求過程公開透明,讓居民知道執行的結果如何。這是比較嚴謹的定義。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一般情況底下如果民眾對預算有興趣、疑問,可以用兩種管道,一種是到議會的預算會期申請旁聽,某些縣市有開放旁聽,某些就比較堤防,必須經過複雜程序。就可以旁聽議員質詢,可以從中得到資訊。第二個管道是上網去找執行結束之後審計部會提供報告,就可以做評估,這個上網都找的到,但壞處是你只能研究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研究未來還沒發生的事。再來就是這個報告很難讀,很多技術性名詞。最關鍵事目前行政部門想要做什麼,未來三、五年想做什麼,一般市民很少有干預的空間,所以介入行政權過程運作,讓他在編定預算過程中就可以先把民眾意見納進來,而不是先做決策再做後端溝通。

參與式預算實施範圍可小可大,小大村裡鄉鎮,大到聯邦的州,全世界有超過一千個案例,並不是都很理想,有些會被杯葛,有些只是宣傳。當然,小範圍內任何政策都相對容易操作,涉及的人較少,利益衝突相對單純,但若發展到全市或行政區,範圍越大就要越好的機制。

國外經驗

再來談國外經驗,主力放在芝加哥,因為跟台灣比較接近,他們才實施七年,但是是全美第一,美國民主歷史悠久但很少創新,他們有49區,人口只有六萬人,首先是有位民主黨議員幾年前跑到拉丁美洲觀摩參訪當地參與式預算,有興趣可以蒐集我寫過的文章,參與式預算是從拉美、巴西開始。他有試著把其中的部分挪到芝加哥,他的模式是先在49區開啟多場住民大會,找一般民眾做腦力激盪,請大家討論這個區缺什麼?或者過去有哪些建設沒做好?哪些活動該辦沒辦,透過廣邀社區民眾去開住民大會。接著有些初步想法出來,就要形成具體的提案